汉源实业

联系我们 Contact Us

电话:0371-55911931
地址:中国·郑州 郑东新区金水东路与中兴路口楷林IFC(A座)14层
邮箱:hanyuanshiye000002@163.com

重磅!北京发布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今后3年要重点干这些

浏览次数:3123 次

作为首都,北京很多方面都走在全国了前面,教育信息化也不例外。刚刚,北京市教委公布了未来3年北京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,着重部署了4大任务7项行动计划。 


今天(7月17日),北京市教委公布北京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(2018--2020)。其中明确,将建立教育大数据共享服务系统,对接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,面向相关委办局和各级教育部门提供数据共享交换服务,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开教育数据服务,实现督政、督学、评估监测等业务的精准化在线管理。


未来,北京全市将构建新型“互联网+教育”管理服务平台,构建新型教育大数据支撑体系,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,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,到2020年实现“两新一融一提升”的工作目标,形成北京教育信息化新模式。


计划中明确,未来将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。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。推动学校开设人工智能、STEAM教学、创客教育、编程教学等特色信息技术课程,完善适应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,加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技能培训和创新能力培养;组织开展学生信息技术创新成果评选、创新交流等活动,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创新能力。


以网络学习空间为抓手,汇集现有各类在线学习、网络研修、家校互动等公共应用和数据分析服务,形成服务学生、教师、家长、机构、管理者、班级、学校、区域的网络化学习空间。还将积极开展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特色教育教学活动,鼓励教师利用个人空间开展在线备课、网上课堂等相关工作,引导学生利用个人空间开展个性化、自主式的学习和活动,支持学校利用个人空间积累数据开展个性化数据分析诊断。


计划中明确,将设立百项信息技术与课堂应用融合创新课题。引导教师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创新应用,设立100项示范课题,激发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性、主动性,评定为优秀等级的课题可在教师职称评审中作为参考。对有示范意义的成果,在全市范围推广。


建立百个“智慧校园”融合应用示范基地。引导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和实际需要,开展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,建设100个信息化融合应用示范基地,鼓励各学校依托教育云、共性平台和资源,开展信息化应用试点和示范工作,解决信息化应用中热点难点问题。


附:全文


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(2018--2020)

为推进北京教育现代化建设,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综合改革的支撑引领作用,根据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(2011-2020年)》《教育信息化2.0行动计划》《北京市"十三五"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(2016-2020年)》《北京市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行动计划(2016-2020年)》的要求,结合北京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,制订本计划。


一、总体要求


(一)指导思想
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,按照需求引导、应用驱动、统筹推进、融合创新的总体思路,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,努力构建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,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新型教育治理模式、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服务模式,更好支撑北京教育改革与发展。


(二)基本原则

坚持育人为本。以信息化为引领,构建以学生为中心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教学生态,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,促进人的全面发展。


坚持统筹规划。加强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,全面统筹业务需求,科学规划建设内容,合理设计总体框架,构建服务全局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格局。


坚持深度融合。通过应用带动环境营造、支撑核心业务,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服务与支撑,实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常态化、深层次融合。


坚持创新发展。积极探索基于新技术的教育教学新模式、新业态,建立与北京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教育信息化体系,推动北京教育创新发展。


二、目标任务


(一)工作目标

落实《教育信息化2.0行动计划》总体要求,构建新型"互联网+教育"管理服务平台,构建新型教育大数据支撑体系,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,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,到2020年实现"两新一融一提升"的工作目标,形成北京教育信息化新模式。


(二)主要任务


建设新型"互联网+教育"管理服务平台。以"互联网+"理念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应用系统,优化再造业务模型,形成以流程全面贯通为基本要求、以信息实时流动为基本保障、以工作全面协同为基本目标、以业务云端全时运行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育管理平台,支撑信息时代教育治理的新模式;按照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,推进教育服务系统建设、整合和创新应用,建立以互联网为载体、以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手段,以多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服务供给模式、以支撑信息化条件下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、能满足师生个性化需求和体验的新型教育服务平台,支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北京教育服务新模式。


建设新型教育大数据决策支撑体系。汇聚教育管理服务数据资源,集成多元教育数据,融合形成以统一目录体系为统领、以深度关联为特征、以动态更新为根本的北京教育大数据新体系;探索教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改进教学、优化管理、提升绩效方面的创新应用,建立以海量数据为基础、以智能技术为支撑、以数据驱动管理决策和个性化服务为主要目标的大数据应用新模式;通过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,大力推进教育大数据建设,形成数据汇聚、深度应用的开放共享新态势。 


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。鼓励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新途径,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课题研究,建立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示范基地,推动形成一批融合创新应用系统、应用基地和应用人才;培育教育信息化和业务融合的新模式、新示范,提升北京教育发展质量。


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。完善考核机制,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变革,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,研究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,开展信息技术培训,提升学校管理者信息素养;提升学生信息素养,完善课程体系,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能力,营造提升学生创新精神的氛围与环境。


三、实施行动


(一)教育大数据应用行动

构建教育大数据平台。汇聚教育管理服务相关数据资源,集成多元教育数据,分层分级建立教育数据目录体系,形成面向各种教育主题的教育数据集合;制定教育基础数据共享管理办法,明确数据资源采集、共享、授权、应用等各环节工作规程;建立常态化数据更新机制,实现不同数据源数据汇聚;建立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和大数据的应用服务机制。


开展大数据辅助决策与服务。建立教育大数据综合分析决策系统,围绕北京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重点、热点问题,开展专题分析研究,形成系列模型,有效辅助趋势研判、行政决策、应急管理等工作;建立教育大数据共享服务系统,对接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,面向相关委办局和各级教育部门提供数据共享交换服务,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开教育数据服务。


(二)教育管理信息化提升行动

打造全流程教育管理服务。构建精细化、协同化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,实现日常办公管理、人事管理、财务管理、装备管理等业务精细化、网络化管理;通过系统整合和流程对接,实现招生管理、学籍管理、学业水平管理、体质健康管理、综合素质评价、就业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全程贯通与融合;实现督政、督学、评估监测等业务的精准化在线管理。

推进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。整合行政管理与服务业务事项,以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为重点,优化政务服务信息化流程,逐步实现各类政务服务事项的网上办理、移动办理,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。


(三)教育公共服务优化行动

构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。整合现有各项学生实践活动、青少年体育活动、创业就业、教师网络研修等多元公共服务内容、数据和流程,提升服务工作的便捷化程度;按照"城教融合"理念,加快专业课程配套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建设,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能力,充分发挥数字资源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的作用,整合首都教育、文化、科技、体育等现有优质资源,建成覆盖全市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。


深化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。以网络学习空间为抓手,汇集现有各类在线学习、网络研修、家校互动等公共应用和数据分析服务,形成服务学生、教师、家长、机构、管理者、班级、学校、区域的网络化学习空间;积极开展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特色教育教学活动,鼓励教师利用个人空间开展在线备课、网上课堂等相关工作,引导学生利用个人空间开展个性化、自主式的学习和活动,支持学校利用个人空间积累数据开展个性化数据分析诊断。


(四)数字教育资源拓展行动

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。依托北京市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平台,推动形成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机制,实现"联通所有区、覆盖各学校"的资源共享新格局;健全数字资源共享交换中心和统一服务门户,实现统一元数据管理、统一门户呈现、统一服务输出,整合各类优质资源,完成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对接;探索京津冀区域教育资源融合共享和市场化运营机制,优化教学资源应用生态,扩大优质资源服务覆盖面。


开展优质数字资源建设与汇聚。继续开展与教材配套的优质数字资源建设,实现知识点优质数字资源全覆盖;针对信息素养提升等重点工作,建设或采购系列化精品在线课程资源,免费向全市范围共享;汇聚互联网上各类教学、科研、文化等资源,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海量、优质资源服务,提升服务供给能力,支撑学校和师生的信息化应用。


加强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。制定加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施意见,鼓励高校间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建设满足不同教学需要、不同学习需求的在线开放课程;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资源、教学设计与方法、教学活动与评价、教学效果与影响等要素,采取先建设应用、后评价认定的方式,认定一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;加大职业教育数字化课程开发力度,推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,建好"京学网",加大社区教育、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力度,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。


(五)基础环境与网络安全提升行动

提升北京教育云环境支撑能力。依托北京教育信息网,完成IPv6在北京教育领域的建设部署并开展相关应用试点,基于现有网络基础设施和各类公共云服务,整合各级教育单位基础设施资源,贯通各区(各高校)教育云节点,构建形成一个市级主中心、多个区级和高校子节点协同工作的教育云基础环境体系;各级教育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,分批次逐步将各类分散部署的信息化应用向教育云迁移,各节点要为有需求的本级和下级应用提供云服务;联合多方力量参与教育云建设、管理与运营工作,建立教育云协同管理工作新机制,健全教育云管理制度规范,保障教育云业务持续稳定运行。


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。贯彻落实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,围绕提升意识水平、完善制度保障、强化技术支撑、深化日常管理四个重点,引入各类新型安全防护技术和设备,进一步减少信息安全薄弱环节,以网络态势可感知、网络攻击可预判、网络事件可管控为目标,确保系统与数据的完整性、安全性,努力营造安全可靠的教育网络环境。


(六)融合创新"双百"示范行动

设立百项信息技术与课堂应用融合创新课题。引导教师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创新应用,设立100项示范课题,激发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性、主动性,评定为优秀等级的课题可在教师职称评审中作为参考。对有示范意义的成果,在全市范围推广。


建立百个"智慧校园"融合应用示范基地。引导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和实际需要,开展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,建设100个信息化融合应用示范基地,鼓励各学校依托教育云、共性平台和资源,开展信息化应用试点和示范工作,解决信息化应用中热点难点问题。


探索建立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。研究制定信息化应用量化考核指标,引导学校组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工作;引导教师进行网上研修学习,并经认定后纳入继续教育学分;引导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组织优秀数字课程资源评选、信息技术应用先进教师评选等活动,获得的相关荣誉,可作为职称评审、骨干教师评选、评优评先等工作的参考。


(七)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提升行动

全面提升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信息素养。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,利用线上线下培训方式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、全员培训,提升教师信息素养;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,提升管理意识和能力。


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。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;推动学校开设人工智能、STEAM教学、创客教育、编程教学等特色信息技术课程,完善适应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,加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技能培训和创新能力培养;组织开展学生信息技术创新成果评选、创新交流等活动,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创新能力。


四、保障措施


(一)组织保障

各区(各高校)要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,成立专门领导机构,明确职能部门,形成职能部门统筹归口管理、技术支撑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,确保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。


(二)队伍保障

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队伍建设。教育信息化技术部门专职工作人员数应满足实际需要,并不断提高高级职称人才比例;加强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,形成一批业务骨干,带动信息化队伍整体能力提升;各区(各高校)可结合实际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队伍,充分发挥专家智库的咨询指导作用。


(三)经费保障

加大信息化经费投入。各区(各高校)要加强信息化经费统筹归口管理,优化经费结构,避免"重建设,轻应用"的情况;对信息化运维经费给予足额保障;鼓励各教育单位使用市级(区级)公共服务及购买社会服务,避免重复建设;支持各区(各高校)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区块链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教与学创新应用;加强对项目申报、立项、实施、验收、绩效考核等各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,提高经费使用效益;加强项目建设经费监管,各监管部门依据职责开展监督检查工作。 


(四)制度保障

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制度。各区(各高校)要建立各项管理制度与工作规范,确保信息化工作扎实推进,提升应用绩效;市教委将通过综合师生评价、社会评价、专家评价和系统使用情况监测等不同方式,适时开展信息化应用评估,保障北京教育信息化有序发展。

网站微信公众号.jpg

扫一扫,关注我